失明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先天性,也有后天性。先天性失明通常与遗传因素有关,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莱伯氏先天性黑蒙和白化病等。而后天性失明则可能源于疾病或眼部创伤。
尽管盲人面临着诸多困难,许多人依然会好奇:“盲人究竟能看到什么?”事实上,失明并不意味着眼前一片漆黑。不同盲人根据其失明的原因和类型,视觉感知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后天失明者可能仍能感知到一些光线、形状,甚至颜色。而先天性失明的人则从未有过视觉经验,因此他们无法理解视觉的概念,视觉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抽象的存在。
先天盲人的大脑在视觉皮层缺乏视觉信息的情况下,经历了跨模态重组,形成了强大的非视觉感知系统。这些盲人通常会通过增强的触觉和听觉来感知周围环境,甚至能够用手杖感知空间的变化。2017年,《Nature Neuroscience》的一项研究表明,先天盲人的听觉皮层比正常人厚了15%,负责空间定位的脑区也有显著增厚。这使得他们在完全没有视觉的情况下,仍能通过其他感官理解周围世界。
尽管先天失明者无法在梦中看到任何视觉元素,但他们的梦境却充满了声音、触觉和情感,这些感官的体验构成了他们的梦境世界。而后天失明的人,因曾经拥有视觉经验,他们能够回忆起一些视觉印象。很多后天失明者会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例如感知到某种光线或阴影,或者是曾经见过的视觉记忆。
“视觉记忆”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概念。大约60%的后天失明者会经历一种叫做邦纳综合征的现象,即在清醒状态下产生复杂的视觉幻觉,如看到几何图形、人脸或完整的场景。这与视觉皮层的自发性放电有关。著名的神经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雷戈里曾报告过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一个名叫SB的男子,他在10个月大时失明,50年后通过角膜移植恢复了视力。在恢复视力之前,他回忆自己失明期间的“视觉体验”,他描述的依旧是纯粹的黑色,但他的脑海中形成了熟悉的空间概念。
美国的迈克尔·梅也是类似的案例之一,6岁半时失明,43岁恢复视力。在恢复视力后,他却认不出自己妻子和孩子的脸。因为他记忆中的视觉图像与现实中的差异让他难以适应。
这些故事提醒我们,视觉的丧失并不意味着完全与世界隔绝。失明不仅是生理上的挑战,也给心理和认知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尽管失明者的体验各不相同,他们的生活中依然充满了探索和适应的勇气。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珍惜眼前的每一刻,感恩拥有的每一份视觉体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希望我们都能在理解和关爱中,携手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