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男旦漫议
2025-05-30 08:52历史文化
从150多年来京剧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男旦一直是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历史现象。从同、光十三绝中的梅巧玲算起,就有余紫云、梅竹芬、朱莲芬、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阎岚秋、冯子和、赵君玉、徐碧云、朱琴心、时小福、赵桐栅、于连泉,黄桂秋、欧阳予倩等。到了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在二三千年代崛起时。京剧男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以后又出现了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那时候,京剧舞台上的男旦已经从配角上升到主角的地位。他们不但唱大轴,也挂头牌,他们的扮相、身段、唱腔、表演、化妆、伴奏,等等,各领风骚,呈现了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繁荣景象。对于这个历史现象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在今天,男旦是否还有审美价值?首先,我们应该考察一下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肯景。在清末封建社会时期.妇女被禁锢在家中,因此男旦的产牛是合乎历史潮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即使到了民国初年,新思想有所抬头,但社会风气依然比较闭塞,连话剧舞台上的女角旦.也是由男人扮演的。象我国著名作家、戏剧评论家李健吾,他早年就是以扮演女角蜚声剧坛。所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男扮女角,决不能称为怪现象,而只能说是艺术创造。如日本的歌舞伎。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通行男扮女角。不过,双方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也是各不相同。毫无疑问,前辈男旦演员在发展京剧旦角艺术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的如梅兰芳,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声誉,成为世界三大艺术表演体系之一。其次,京剧男旦在表演女性角色方面所取得的艺术心就也是不可忽视的。就以四大名旦为例,他们在舞台上创造了各不相同的角色,在唱腔方面根据各自的嗓音条件,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唱腔,因而形成了各自的流派.为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他如王瑶卿、王蕙芳、赵桐珊、于连泉、阎岚秋、冯子和、赵君玉、欧阳予倩、张君秋、黄桂秋等,他们的功绩也不小,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这些著名男旦演员创造女性角色的最大特点是力求神似。如果一味在模仿女性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上下功夫,必然会造成矫揉造作的“娘娘腔”,也就会大大减弱观众的审美情趣。在这方面梅兰芳的成就最突出,他唱腔甜美,表演细腻,所以爱梅的观众特别多,观众爱梅不是爱梅的女性化,而是爱他在艺术上所创造的女性角色。应该承认,国际上对京剧男旦演员有个认识过程,据说梅兰芳访美初期,有人怀疑他是个有异性模仿欲的人。后来报刊不得不发表专栏,强调梅兰芳在各方面都很正常,是个有妻子儿女的人。以后美国戏剧界才逐渐认识梅派的艺术价值。如美国戏剧界、艺术评论的权威司徒克?扬说:“梅兰芳没有企图摹仿女子,他旨在发现和再创造妇女的动作,情感的节奏、优雅、意志的力量、魅力、活泼或温柔的某些本质上的特征……他扮演旦角只是力求传达女性特征的精髓连带所有的优美、深刻的感情、温柔和力量的节奏。“(参见梅绍武著《我的父亲梅兰芳》一书)我以为他的评论是十分中肯的。第三,这些著名男旦演员为培养下一代男旦演员和坤旦演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健在的张君秋、赵荣琛、梅葆玖、杨荣环、孙荣蕙、王吟秋、宋长荣、沈福存、李瑛、温如华等男旦演员,都受到过前辈男旦演员的指导和影响。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坤旦演员逐渐登上了京剧舞台,她们当中不少著名演员是四大名旦的入室弟子或私淑弟子。如梅派坤旦演员言慧珠、顾正秋、吴素秋、李慧芳、李丽芳、罗惠兰、杜近芳、王玉蓉、沈小梅等,程派坤旦演员李啬华、李世济、张曼玲等,荀派坤旦演员童芷苓、张正芳、孙毓敏、刘长瑜等,尚派坤旦演员马博敏等,其他还有名躁一时的四大坤伶新艳秋、雪艳琴、章遏云、杜丽芸,等等,这些坤旦演员既学流派,又为旦角艺术的发展闯开了一条新路.受到了广大京剧观众的赞赏。第四,这些著名男旦演员,特别是京剧四大名旦在京剧发展史上的功绩是不可低估的。他们不但在旦角艺术成就上功不可没,而且为旦角担任刚中主要人物打开了广阔的道路。在过去的封建时代,女人历来只能担任“小人物”的角色,在戏剧舞台上同样是如此,只有到了四大名旦渐露头角的时候,戏剧舞台上塑造了许多妇女的美好形象,为“半片天”的妇女大长了志气。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旧时代包括京剧演员在内的演员被人污篾为“戏子”,被人瞧不起的。男扮女角,更是被看作“不入流”的人。然而四大名旦出现在京剧舞台以后,观众对男扮女角有了全新的看法,他们不但不再被人称呼为“戏子”,而是称呼他们为“先生”、“老阅”、“京剧表演艺术家”了。他们不但艺术精湛,戏德、人品也好。他们成名以后,决不愿被人当作“玩物”看待。据说,有一次某军阀看了年轻时期程砚秋的演出,他认为程砚秋艺术精良,而且年轻貌美,有点想入非非了。有一晚他摆酒请程砚秋赴宴,被程砚秋严词拒绝。这事在梨园界传为美谈。另外,有钱有势的姨太太,想在这些男旦演员身上打主意,往往也吃闭门羹。这些艺术家的高尚情操,都是值得后人景仰的。但是,我们的时代正向2l世纪迈进,封建统治早就推翻,人们的残留封建意识也逐渐让位给现代意识,因此,女人走上京剧舞台扮演女角,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根本就用不着男人来替代。尽管过去的男旦演员在艺术表演上做出了可观的成就,可是男扮女角,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总有些不自然、不和谐,不象坤旦演员的自然大方,妩媚动人。尤其是男旦演员到了中年以后,身体容易发胖,如果一个胖男人再在舞台上男扮女角,如何能创造美的形象?梅兰芳在晚年塑造的穆桂英,跟他青年时代扮演的虞姬、杨贵妃相比.不可同日而浯。程砚秋晚年以他肥硕的身体,扮演年轻的祝英台,从视觉审美效果来看,能谈得上美么?尽管他的唱腔幽婉,也无助于形体的不美,荀慧生和尚小云在他们晚年所扮演的女性角色,无论从形体到唱腔、表演,都已经失去“美”的神韵了。由此可见,男旦演员的艺术青春是短暂的,这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可以转移。即使当今京剧舞台上尚有少数男旦演员仍然在演唱,虽说艺术水平不低,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也将不得不逐渐退出京剧舞台。如果他们不顾自身的不利条件,仍然坚持在舞台上演唱,势必破坏他们在青年时代留给观众的美好印象。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坤角演员去扮演女性角色,创造美的形象。男旦演员应有自知之明,过了青中年时期,应自觉地从舞台上引退,他们可以为培养下一代坤旦演员作出自己的贡献。少数条件特好的男旦演员,可以适当延长他们的表演期,继续在京剧舞台上施展他们的才华。有的青少年,如果扮相俊美,嗓音甜润,适合扮演旦角的,我们也不能硬性反对。如果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也未尝不是好事,因为男旦的唱腔。嗓音宽厚,有其特殊的韵味,不是坤旦演员所能替代的。艺术上的创造,男女是平等的,正如有的女性演员根据自已爱好和条件,愿意学唱老生、小生、老旦、花脸、武生、丑角,只要演唱得有滋有味,大可不必反对。如女老生孟小冬、梅葆?,女花脸齐啸云、王海波等人,不是同样受到观众的欢迎么!由于旦角唱腔的优美动听,不少男同胞都喜欢在私下里或票房里学唱,这是无可非议的,有的演唱水平还相当高。最典型的例子要算同济大学地震动力学家郑大同教授,他从青年时代直到垂暮之年,一直是程派知音,他唱的程腔,几乎可以乱真。在高等学府和民间,老教授和男同胞爱好唱旦角的,为数着实不少。在大学里年逾古稀的男性老教授爱唱旦角的,还大有人在呢!京剧评论家徐城北同志在他的新著《梅兰芳与20世纪》中,也曾提及京剧男旦问题。他在书中说道:“在社会高速奔向现代化的同时,对京剧流派(特别是由男旦创立的流派)要特别慎重。研究是必要的,改进也是必然的。但是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大动刀斧是不适宜的。比如男旦即将灭绝,就是我们在京剧工作方面的一大失误。”我赞同他对男旦问题所持的谨慎立场。不久前,我接到他的来信,信中他对男旦再次表达了他的观点:“男旦虽无关主旋律,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个不容忽视的、未必仅是形式上的重要问题,似乎可以说,不重视继续发现和培养男旦,现有的坤旦失去对立面、挑战者,说不定形成滑坡。在古典艺术中,男旦较坤旦有更大的艺术魅力。”这话值得我们重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内,我们可以看出前辈京剧男旦演员给后人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全国有一名叫胡文阁的著名歌唱演员,他首创以男声女唱的歌喉和优美的舞姿,赢得不少观众的赞赏。观众初看他的演唱,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男同胞。有一次他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中演唱《葬花》,众少女伴舞。他又唱又舞,象天仙美女一般。演唱完毕以后,主持人倪萍小姐和他对话的时候,才发现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歌唱演员。他表示要走梅兰芳的道路。女同胞的女高音歌唱,为什么男同胞就不能唱呢?从艺术角度来看,是不分男性女性的。女性既可扮男角,男性同样也可以扮女角。如果是变性狂的,那是属于医药上的问题,不属于艺术范畴了。另一个例子是著名电影演员张国荣,他在电影《霸王别姬》中扮演男旦京剧演员程蝶衣,他那几句虞姬的唱腔,不是也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么!由此可见,京剧男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我以为,对任何艺术现象,都应该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实事求是的探讨,避免“大动刀斧”的简单化方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京剧艺术更臻于美妙神化的境地。
原载《上海艺术家》,1992年第4期
打赏
点赞
发表
更多评论
中国古典京剧声腔韵味的内涵
本源及其艺术规律贵州省安顺市第二高级中学洪阜内容提要:京剧声腔是以一种有别于其他戏曲的声腔旋律构成的,有着一种特定的独具的声腔韵味。其韵味要受汉语语音的制约,根据汉语语音生发旋律,创造声腔。京剧声腔韵味通过发声吐字这个飞跃来..
2025-10-31
京剧声腔和音乐的发展
纵观京剧声腔和音乐发展史,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涵盖于其中的规律:京剧自身固有的声腔、板式的发展;引进地方音调;横向借鉴生活中的音乐形式;吸收了宗教音乐的某些旋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京剧音乐在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为其它艺术..
2025-10-31
丰富多彩的京剧声腔
京剧声腔丰富,包罗万象,来源广泛而复杂,这里作一个简单罗列。1、属于皮黄声腔系统的部分(主腔部分,使用胡琴伴奏)西皮:脱胎于梆子声腔,最早产生于湖北襄阳地区,名叫襄阳调。基本板式有--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导板、散板、摇板..
2025-10-31
京剧声腔术语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
2025-10-31
京剧声腔术语2
(31)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32)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33)工尺戏..
2025-10-31
京剧的调门
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原来我国古代音乐中乐器的定调以笛或箫为准。通用的笛分为七调。即上字调,相当于今之降B调;..
2025-10-31
京剧的过门
过门,就是演员在演唱之前,由乐队演奏的引子和在演唱之中的间奏,俗称"垫头"。什么板式的唱腔就要有什么样的过门,有经验的观众一听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唱什么板式,什么调门,什么节奏,甚至能分出演唱者是老生,还是老旦,是青衣,还是花脸。..
2025-10-31
京剧谚语:一台无二戏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要做到一台无二戏,就是要在表演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进到戏的规定情境中去,集中精神、集中精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毫不懈怠地把角色的神气和情态传达给观众,既不消极地懈场出戏,也不单纯卖弄技艺以表现自我,因为这同样是与角..
2025-10-31
京剧谚语:一哭二笑三话白
指架子花脸演员表演哭最难,表演笑的难度也很大,仅次于哭,再次是念白。在这里把念白列为第三位,并不是表示念白容易。实际上,在架子花脸的表演中经常是念多于唱,而且有的戏念韵白(如《法门寺》的刘瑾),有的戏念方言白(如《审李七》的李七..
2025-10-31
京剧谚语:千斤话白四两唱
这条谚语流传极广,其含义在于强调念白在整个京剧表演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条谚语并无贬低唱工的意思,只是通过念与唱对照的方式构成夸张的修辞效果,以突出地显示念白的重要性,即以矫枉过正的语言纠正人们轻视念白的观念。为什么说念..
2025-10-31
京剧表演出新三例
京剧前辈名家在演唱方面,一向主张出新,从不墨守成规。近些年来,也曾出现几位后辈演员,在出新方面取得成就。前些年,看童芷苓演出“荀派”名剧《勘玉钏》,由秦雪玲以二旦扮演丫环鸾英。这出戏里的这个角色,虽归于二旦,可是戏很轻。只有..
2025-10-30
浅论京剧梅派琴韵
梅派唱腔雍容华贵,醇厚园润,端庄大方,自然流畅。为其伴奏的梅派胡琴其韵味气度也是如此。这里提到梅派“琴韵”而不说“琴艺”,是因为“艺”字易于令人联想到外在的技巧,属于表层问题;“韵”是内在的含蕴和实质,是音乐高度修养的体现,..
2025-10-30
京剧的净行
净行是一个学术名词,俗话叫花脸。因为在脸上勾画一些彩色的脸谱,所以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概括说,净行可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大类,从前还有一种红净,就是前面介绍的红生,现在红净和红生合并了,所以现在只说是..
2025-10-10
京剧的乐队及场面
京剧乐队是由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组成的。打击乐器称武场。管、弦乐器称文场。京剧乐队总称场面,或文武场。文场:京剧伴奏中的管弦乐队称为文场。一般重唱工的文戏,以管弦乐伴奏为主(虽也少不了打击乐),因此传统习惯称管弦乐为文场。文场..
2025-10-10
京剧的锣鼓经
锣鼓经冲头长尖长丝头小锣长丝头带锣小锣带锣一封书慢长锤快长锤散长锤撞金钟摇板长锤拗锤闪锤反长锤纽丝快纽丝抽头七字锣小锣抽头滚头子大锣水底鱼小锣水底鱼四边静扑灯蛾小锣扑灯蛾急急风紧锣串锤望家乡搓锤小锣搓锤阴锣九锤半双飞燕马腿儿..
2025-10-10
京剧服装-短衣类
京剧服装的第二大类是短衣裳类。短褂子,裤子,裙子都属于这一类。这一类的样式不太多,大致可以分成下面这么几类;一种叫作茶衣,是专名词,实际上是用蓝布做的半身的短招褶子。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跟褶子一样,斜领,大襟,穿这种茶衣的比较..
2025-10-10
京剧服装-盔帽类
京剧服装的第四大类是盔帽类。盔帽就是戴的帽子。京剧服装里的帽子分为四类:盔、冠、帽、巾。总称为盔头。本来都是头上戴的帽子,由于制作质料的不同,戴帽子人的身分、地位、行当、年龄不一样,所以帽子的样式与名称也就不一样了。盔,是武..
2025-10-10
阮在京剧乐队中的应用
中阮和大阮已成为京剧乐队中的常规伴奏乐器。阮的声音柔美、丰厚、音域宽广。在京剧乐队中与四大件结合的很好,既能完整的演奏旋律,又能支持旋律重音。中阮属中音乐器,大阮属低音乐器,中阮和大阮填补了京剧乐队的中音和低音声部。尽管常用..
2025-10-10
京剧声腔板式:二黄慢板
在二黄原板的基础上,用加花、延伸的手法放慢节奏发展而成的是二黄慢板。二黄三眼完全是在二黄原板的基础上加花发展而成,二黄原板的框架结构不变,只是将节奏放慢,由2/4节拍一板一眼和的原板,变化成4/4节拍一板三眼的慢板。二黄慢板的唱腔..
2025-10-10
京剧声腔板式:二黄碰板
二黄碰板是一种开唱形式,不是一种新结构的板式。最大的特征是在开唱前不用大过门,而只用一个小垫头就起唱。二黄碰板有原板类别的、也有三眼类别的。它与相同名称板式的唱腔结构完全相同,只是改变了开唱形式,使节奏更加紧凑。原板类的碰板..
2025-09-18
